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

美里海南会馆99年 [1924-2023] 史略之我见

美里海南会馆 99 年
[1924-2023]史略 之我见

陈成兴 (chenxin5588@gmail.com)


点击箭头聆听内容:

[ 作者说明 ] 本文原是我应美里海南会馆执行秘书陈秋月和理事会秘书詹云洲之约而修订会馆前80年(1924年-2004年)史略以及撰写后19年(2005年-2023年)史略,而在2023年6月26日通过陈秋月呈交给会馆秘书和理事会的文稿。


7月5日,理事会秘书通过陈秋月以WhatsApp留言回应我,表示“阅后大致上很满意,不过......”我随即针对他提出意见的那一小节文字做了修改并传送了给他,等待他的回应。他却在约定日期(7月8日)内不作任何回应 [作者注:他在7月11日发来电邮表示“对不起”并表明“经过理事的商讨......我们只好放弃你的文稿”——他们所持的理由则由他(们)本身来说明]。当时陈秋月在我追问下回答说“不知道他们会做什么决定”。

从以上所述以及我从其他新旧理事所反映的许多事迹看来,更像是他们(陈秋月和詹云洲)想要让我交出最后修订的文稿而后由他们擅自使用他们所谓“理事会权力”更改其中内容,向会员同乡和社会人士制造一个“他们所修订的最后19年馆史是前辈们所认同,并与他们达致的共识”的假象——这对作为这段馆史的撰写者的我,是不公平的;我因此在7月8日晚间作出决定并在翌日发出电邮通知会馆秘书处,我保留我所撰写的文稿(指后19年的馆史部分)作为我的个人作品,它是表达我的个人见解;我不接受任何人擅自(未经我同意)篡改我的文稿);至于会馆秘书或理事会是否同意,我就不会过问了。会馆秘书或理事会要发表怎么样的史略,与我无关。

唯恐上述事件,可能发生“以讹传讹”的现象,对美里海南会馆的团结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决定在理事会正式宣布“放弃”我所撰写的文稿以后,以美里海南会馆永久会员以及1990年代改革理事会原秘书身份,向美里海南会馆会员同乡公开我所修订的前80年的和我所撰写的后19年的《美里海南会馆99年史略》的全文内容,让新旧理事和会员同乡了解所谓“前辈不准删除,无法达致共识”事件真相,并做出“言之有理有据,公平合理客观”的评判。

以下就是我最后呈交给执行秘书陈秋月和理事会秘书詹云洲的文稿的全文内容(文内11张插图和小标题是本人所加)——

美里海南会馆的前身是美里琼侨公所,创立于 1924年,它乃美里最早成立的一个华人地缘性会馆。在砂拉越油田开发前后,已有琼籍人士抵达美里谋生,他们颇多担任在蚬壳(Shell)油田公司工作的欧籍人士之厨师。

是年,有一位琼籍同乡由家乡南来美里工作,不幸染疾客死异乡。当时适逢华人农历新年初一,省长获报后通知琼籍商人林明甫,要他替病死同乡料理后事,林氏乃义不容辞慷慨捐出棺木葬费,让死者入土为安。之后,林明甫氏鉴于旅居美里琼籍同乡日多,遇到灾难需要获得照顾,乃吁请侨居美里的琼籍同乡成立一个慈善机构,以联络同乡情谊,照顾同乡福利。 

1924年林明甫号召成立“琼侨公所”

林明甫的奔走号召,获得同乡们热烈响应,于是水到渠成,向政府申请土地兴建会所也顺利完成。是年底,琼侨公所即告成立,也拥有自己的会所。

琼侨公所是一间双层且以盐木瓦片建造的独立木屋,坐落于学校街,即如今南隆隔邻,对面是中华公学。楼上楼下各有4 个房间,楼下还有一个大厅,同乡闲暇时在此打乒乓和弈棋。中间有一道走廊,后面是厨房,旁边有一个空间,供同乡治丧之用。


琼侨公所的成立,给予同乡诸多便利。它的其中一个功能是,对外來同乡 (尤其是中国南来新客)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琼侨公所提供暂时安身之所,并加以照顾,发挥了早期华裔会馆的实际作用。

根据同乡的口述,当时除了琼侨公所提供暂时安身所之外,也有不少中国南来的同乡居住在韩传丰住宅,这间住宅坐落在当时美里华人村落260号,现为南有成路之处。这间住宅是战前美里华人村木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没有被日军炸毁的建筑。 

第一届(1924年)理事阵容如下: 

正总理:林明甫, 副总理:欧名琦,  
英文书:许声莺, 财政:伍景伊, 
理事:韩传丰、 韩源准、 詹少农、 张运会、  潘于椿、 张泰义、 符和鉴、 陈家林、 林庭梁。

1949年3月间,本馆第二届主席伍景伊先贤被委任为美里县议会委员,较后获委任为甲必丹地方领袖。

公所毁于二战炮火,1953年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里遭受日军与联军炮火攻击,夷为平地,琼桥公所毁于战火,整座会所荡然无存。至1950年,多位琼籍贤达,深觉前贤苦心经营的琼侨公所荒废不振,殊为可惜,即发动重新组织。次年,产生重建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席:伍景伊, 副主席: 张运会, 
总务: 詹道三, 财政:刘为锦, 稽查: 黎汝魁, 
委员:许声莺、郭绍松、冯延贤、李泽儒、覃国标、林华献、何云东、刘德均、陈光周、张泰义、符业锦、詹尊和、王世泰、韩风。 


经委员会努力,向政府寻求拨地,终于1952年11月28日,获政府发给地契,委员会以500元付还地税。会所土地坐落在目前中华公学产业附近,即中国街店地。

伍景伊先贤当时向政府要求角头间土地,重建公所,获得本外地同乡,包括古晋、诗巫、马鲁帝、汶莱同乡乐捐8千元。公所在当时共耗资2万3千元至2万4千元建成。

在中国街的会所于1953年宣告落成。新会所由当时的政府省长开幕。


1956年改名为“美里琼州公会”

1956年,经会员大会通过,“琼侨公所”改名为“美里琼州公会”。

1957年理事会改选,符鸿铭当选主席,直到1962年。在他的领导之下,会馆获得良好发展,特别是铜乐队在地方上享有极高的名声。

1963年,第二代领袖韩振元继任为第四任主席,直到1995年为止,前后32年,为本馆在位最久的主席。

1969年,公会再购置位于市区柏利路的一间双层工业店 ,耗资6万8千元。公会于是年9月 21日迁移至新会所 ( 习惯上称为“副馆” ) 。而在中国街的原会所 (习惯上称为“正馆”则出租养会 。柏利路新会所筹建委员会即当时的理事会,成员如下:

主席:韩振元,副主席:陈大锦,
总务:詹道安,英文书:韩伟元,
文书:林猷鹉,副文书:潘先琚,
财政:伍世宽,副财政:杨善初,
慈善:陈光周,副慈善:林鴻民,
委员:詹道三,韩瑞元、符俊、符业锦、符鸿铭、欧汉英、伍景伊、黎华民、韩风。

同年,八名女会员即吴玉英、黄莺、冯春玉、许爱范、陈玉兰、王朝蓉、邢舜招、陈淑姬发动一项募捐,筹款在会所内设立圣殿,以祭拜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及108兄弟。殿内设有神龛、占卜、签诗等。

此外,也设立会员子女学优奖励金及对年迈无依靠会员的敬老金、会员福利金 ( 帛金] 。

1991年改名为“美里海南会馆”

1977年6月23日 ,琼州公会青年团正式成立,在青年团辅助下,公会活动稳健展开,不幸在1990年9月28日 ,柏利路会所遭祝融光顾,会所及所有产物付之一炬,荡然无存,包括历届会议记录等档案文件,会务因而几告停顿。在此时期,公会主席借出其私人住宅,供青年团作为活动场所。公会也积极重建,一年后会所重建完成,会务得以正常展开。1991年为响应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之建议,公会名称改为“美里海南会馆”。 


1995年是本馆走向改革的里程碑

1995年,是本馆走向变革的里程碑。1994年底,鉴于当时会馆会务不振,尤其是当时的理事会在主席韩振元领导下,处理中国街产业的招租事件引起一些理事和会员的不满。当时,当权派与改革派壁垒分明,双方在报章上公开掀起文告战,战况激烈。

一个以王克灿律师、陈成兴、陈庆新三人为首的“改革派”兴起,号召同乡支持革新运动,终于取得成功。王克灿律师获选为新届 ( 1995至1996年 ) 主席,取代当时的韩振元。


获选的新届理事会成员如下:

主席:王克灿律师,副主席:潘先存,
秘书:陈成兴,副秘书:张运振,
财政:陈庆新,副财政:符业锦,
总务:詹道良,妇女组主任:郑冬梅,青年团主任:符世琼,
福利主任:陈开英,福利副主任:许闻任,
理事:李就兴医生、许闻利、詹达海、龙仕光、王序尧、符家雄、吴俊凭、黄耀光。

在改革理事会推动下,积极从两方面着手,即检讨产业出租问题及善用现有资金,决定添置产业以增加收入。同年8月,理事会成立了一个7人工作委员会,执行7月30日特别会员大会通过的“脱售副馆”与“购置新馆”(其中包括迁移天后宫)的决议,以190万令吉购置现今坐落在百利达商业中心的4层楼大厦。

1996年,馆所终于从柏利路旧馆迁移至百利达四层楼新馆。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柏利路的副馆迟至1998年才得以脱售。

这项产业投资的大胆决定,当时的财政陈庆新功劳不小。他提出一份详细计划书,说明公会在长短期可获得的巨大利益,以及可能面对的财务问题与解决方案,极力说服理事和会员。这项成功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产业租金收入,从而使会馆的资金不断增加,惠益更多同乡和子孙后代。

为了避免被人捷足先登,购买会馆大厦,而且也看准它的投资潜能,在召开会员大会寻求通过之前,陈庆新承担著极大风险自掏腰包预先支付了 5万令吉押金并承诺若是会员大会不通过,他愿自己承担购买。事后证明,会馆大厦拥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也为会馆后来的财政状况奠下稳固基础。会馆除了提供会员活动的空间,也象征著美里海南同乡的崇高形象,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巨大的收益可说是会馆一只生金蛋的鹅。

1996年4月 1日,会馆将1994年1月所购买的15万吉隆坡信托基金以13万6970令吉66仙售出,亏损了1万3029令吉34仙。   

本馆关注华社组织和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本馆对华文教育十分关注,1996年捐助5,000令吉予美里培民中学( 培中 ) 作为该校建筑新校舍基金。

1997年,本馆提出“关注华社组织与文化教育”作为未来两年的工作目标之一,对美里华社领导问题与独中教育问题,提出意见供各社团参考。为了培民中学的更好发展,本馆建议培民中学开办高等院校等事宜。

1997年,在中国街的正馆遭遇大火烧毁,公开招标重建,耗资21万1983令吉。

1998年2月间,理事会通过正馆产业续租事项,与原租户 ( 即杨利茶室东主 ) 达致协议,续租期2年半,并获得乐捐13万令吉作为建馆基金。马来西亚有28个地区的海南会馆共捐来1万2千750令吉,资助重建正馆。

同年7月间,本馆曾经议决将天后宫 ( 妈祖与其他诸神 ) 从柏利路副馆顶楼移置到重建的中国街产 ( 店屋 ) 2楼的天台上,并申请在天台上增建“神殿”与“阁楼”,但不获批准。

1998年为献地的张梦兰立碑修墓

为纪念张梦兰先贤逝世后捐地予本馆,表扬好人好事,理事会决定,斥资4千令吉重新为张公立碑修墓,让后人景仰。

事缘1970年代初,张梦兰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他生前告诉几位同乡愿将一片位于Lot 858 Kuala Baram Land District的土地捐献给会馆,而且后来也履行了诺言。惟地契移交给会馆之后,众多理事都蒙在鼓里,但是地税却每年有人代缴。

1995年,理事会于是开始追查地契的下落,委任王克灿律师向土地局查询,经过几番努力之后,终于成功争取土地局将地契正式过户归入会馆名下。

1998年10月31日,本馆成功脱售柏利路副馆,成交价是42万5千令吉,天后宫必须在买卖完成手续后6个月内搬迁。这笔资金充作购置新馆部分资金。

1999年在新会馆四楼装修天后宫

1999年5月间,理事会议决收回已出租的新会馆四楼其中一角,用来改建为天后宫。招标结果金锁匙企业公司以最低价即4万3千427令吉标得有关工程。

同年8月间天后宫装修竣工。10月3日隆重举行搬迁祈福庆典。天后宫新址装修与祈福庆典开支总额6万6千102令吉,理事、会员、同乡与善信总共捐献8万2千197令吉。

此后天后宫开放给会员同乡以外的妈祖信仰者和善男信女前来膜拜。这标志著本馆和天后宫发展迈向新的里程碑。

2004年"12•12"举办会馆五大庆典

2004年12月12日 ,本馆举办五大盛典,包括馆庆80周年、会馆大厦开幕、青年团27周年、妇女团7周年纪念敬老会。各方海南领袖都受邀聚首美里参与盛典,包括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张裕民、汶莱斯市海南会馆主席陈良俊、马来奕海南公会主席韩勉元、纳闽、沙巴、砂州各省份的海南会馆主席或代表等,可谓冠盖云集,盛况空前。


为了感激第一副主席陈庆新对购置会馆的果断决策与贡献,会馆理事会推举陈庆新主持揭幕礼。这项举措无疑打破了一般乡属或宗亲组织特别邀请高官显要主持仪式以示尤其隆重的惯例,也发扬了海南同乡和海南会馆的团结一致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海南会馆的80周年纪念庆典,获得受邀嘉宾和砂拉越媒体的高度评价。庆典的成功充份凸显理事会、会员、海南同乡以会馆利益为前提,抛开成见,发挥团队精神,携手合作的一次精彩表演,更体现本馆群策群力发扬文化,光大海南族群的宗旨。

——以上所述,摘录自原载于《美里海南会馆创会80周年、青年团27周年、妇女团7周年暨会馆大厦开幕纪念特刊》(2004年12月12日)第33至71页的《美里海南会馆馆史》一文,收集于《马来西亚海南族群史料汇编》一书。以下是应对马来西亚海南文物馆2023年5月23日通知各属会更新其馆史而撰写的从2005年年初迄今(2023年6月23日)的后续部分。

上述美里海南会馆80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以4个阶段组成:——

⦁(1)1924年-1944年,时任总理(当时的职称)为林明甫,任期21年——二战爆发,琼侨公所毁于战火,会务中断数年;
⦁(2)1952年-1956年,时任主席为伍景伊,任期5年;
⦁(3)1957年-1962年,时任主席为符鸿铭,任期6年;
⦁(4)1963年-1994年,时任主席为韩振元,任期32年;
⦁(5)1995年-2004年,时任主席为王克灿律师,到80周年会庆时,任期9年——直到王氏因心脏病突发而在2016年1月27日逝世(年仅61岁),任期共21年。

王克灿提出另一个产业发展计划

王克灿主席当年(2004年)在位于美里百利达商业中心的新会馆大夏开幕仪式上说“在过去,我们失去了为会员同乡谋求福利和壮大会馆的宝贵机会,但是自改革派上台以来,这种情况完全改观。购置会馆大厦便是一项大胆而经过周详策划的决定。这项投资证明了购买新会馆大厦是明智的决策,无论对海南同乡的形象,还是对会馆的经济实力都可说跨进了一大步。”


他随后在80周年纪念晚会上说:“今晚的庆典主题是‘明天依然有梦’。从会馆成立的那天开始,海南同乡就不断追求梦想!到了80年后的今天,海南人的梦想一个一个的实现。没有梦想,今天的海南会馆恐怕还会停留在当初的那种消极落后的精神面貌。踏入第81个年头,海南人还是拥有很多的梦想,不会因为已年届‘80高龄’而停滞不前。”他还说,“如果我们获得会员同乡的继续支持,我们建议,会馆下一个阶段的计划,其中包括筹集200至300万令吉去购置另一个商业性质的产业,为会馆创造更多回馈性的收入,以便跨进另一个大步前进。”

这次80周年纪念大会的成功举行以及会员同乡对会馆改革成就的热烈反响,鼓舞和支持着怀着理想的王克灿沿着既定的“注重会馆产业投资”和“关注华团华教问题”的路线方针,率领2005年之后的历届理事会继续奋勇前进。

购买地皮建商业楼和天后宫庙宇

为了落实上述目标,在王克灿领导下,经过几届理事会的酝酿和努力,终于在2012年7月8日召开特别会员大会,议决通过购买一块位于Lot 4813,Block 1, Lambir Land District,面积1.7英亩永久地契的地皮。土地的交易价格是166万令吉——在召开特大之前,已与地主签署了买卖合约,缴付了16万6千令吉的押金。余款(149万4千令吉)必须在特大通过决议之后的3个月内付清。

主席王克灿报告,这片土地形状不是四方形,也不是长方形,而是中间狭小而向两边扩大形成左右两个部分的地形。这样的地形,用来建设天后宫和商业楼,倒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左边0.7英亩地建天后宫,右边1英亩地建商业楼;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建筑物,可以明显隔离开来——这样的两者界线分明的规划,比两者混合一起的设计,会有更大的好处。

会馆依约付清了余款(149万4千令吉),在2012年10月23日完成过户手续而拥有了这片同乡们都寄予厚望的土地。这片土地交易价格加上银行借贷手续费、印花税,再加上买卖手续费、印花税以及介绍费,总共耗资175万24令吉50仙。

脱售张梦兰献地,策划新产业项目

紧接着在几天之后的2012年11月3日(周六),又召开了一次特别会员大会,通过出售已故张梦兰的献地与批准新产业项目策划的决议。事缘购买上述地皮之前,银行负责人告知会馆若以会馆大厦作为抵押,可以贷款170万令吉。令人遗憾的是银行正式批下来的贷款额只有100万令吉。为了依约如期支付购买上述地皮的余款及所需费用的款额,会馆只好向有充裕资金的多名理事暂借总额42万令吉(以年利4%利息计),以解决依约支付土地款的“燃眉之急”。会馆的经济收益绝对没有问题,能够尽快把借款还回给借出贷款的理事。这次特大批准了这项决定。

为了快速还清向理事们的上述借款以及更早更好落实新购买地块的发展计划,特大也通过了脱售已故张梦兰的献地的决议,并决定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第1次招标,最低保留价为35万令吉;第2次招标,最低保留价降为30万令吉。两次投标的押金都定为竞标价的10%。

时任主席王克灿在会上报告:(1)会馆已经委托绘测师对新购买的地段进行规划。初步草案分为两段:一段大约0.7英亩建天后宫(见下图),另一段大约1 英亩地,建五间三层(或四层)楼商业店(见下图)。(2)理事会2012年10月16日第10次会议成立了一个“13人建构小组委员会”,其成员是:龙仕光、傅启科、梁定盛、卢家明、符史良、伍思强、李就兴、林文伍、詹兴顺、许达伟、王克灿、潘在豪与翁春英。

2012年12月12日,会馆举行脱售张梦兰献地(Lot 858 Kuala Baram Land District)的公开招标。结果是一名名为林永成(Lim Eng Seng )商人以最高投标价36万8千令吉得标。双方在2013年1月25日签署了这个地块的买卖合约。合约规定:买方投标的押金3万6千8百令吉,转为合同押金;余款33万1千2百令吉须在签署合同后2个月内,由买方以现款或从银行贷款支付。会馆如期收到买方的付款,并完成了土地过户手续。


 
继续关注母语教育、支持培民独中

王克灿领导下的理事会,在2005年以后,除了在购置新的产业和建筑天后宫的部署和规划以外,还设立了“会员子女大学贷学金”,以及延续1995年改革理事会所执行的“关注华团华教问题”的路线方针,继续在关注母语教育、支持培民独中方面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2005年12月14日,时任主席王克灿和时任第一副主席陈庆新联合召开记者会,宣布美里海南会馆从2006年起提供两个名额(每人每年1万令吉,连续4年,直到考获学位为止;第5年后受惠学生学成归来,逐步付还给会馆所贷出的款额)的大学贷学金,供会员子女申请(凡符合资格的华文独中高中三或国中九号毕业生都可提出申请)。这项举措得以成功实施,是由于本馆产业投资得当,资金日益丰厚,而且向来支持文化教育不遗余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馆的大学贷学金,打破一般乡属组织的不合时宜的保守观念,让所有会员,不论男女,其子女皆可享受大学贷学金的这项福利。

2006年迄今获得上述大学贷学金的会员子女名单及其攻读的大学和科系,列表如下:

截至2023年6月23日记录,上表所示(1)有2名贷款人没有连续贷款;(2)贷款人除2名停学和2名在学者外,都已清还贷款。

王克灿支持培民中学的苦干和付出

值得在此特别提起的是,2007年1月14日会员大会通过了“拨款2万令吉捐助培民中学”的决议。这项议案,是由陈礼生提议、刘晓英附议而提出,是基于下列因素:

⦁(1)本馆一向旗帜鲜明支持华文教育,培民中学是一所自力更生的华文独中,本馆理应拨款资助培民中学;
⦁(2)本馆今年(即2007年)获得培民中学董事推举出任董事长,显示华社对本馆的重视,这是本馆所享有的殊荣;
⦁(3)作为董事长,本馆有义务资助培民中学,以便落实培中筹设永久办学基金,也有助于提升本馆在社会中的形象;
⦁(4)本馆也是培民中学9大创办社团之一,先贤前辈建设培中,发扬母语教育,传承文化薪火;身为后辈应秉承这个宗旨,尽力支持培中。

上述议案的提出和通过,标志着王克灿作为美里海南会馆主席,他虽然是英文教育出身的专业人士(律师),在会馆改革过程中以及会馆改革后跟华团华校的交往中有了新的认识,而对推动作为美里唯一维持独中素质的培民中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热情。

培民中学董事部记录显示:自2007年至2010年的4年期间,王克灿是以美里海南会馆代表的身份,担任培民中学董事长;自2011年至2014年的4年期间,他是以其个人名义,获选为培民中学董事;自2015年至2016年,他是以其个人名义,获选为董事并被推举为董事长。他担任培民中学董事长和董事期间,在筹募千万种子基金、建设新教学楼、实行剑桥英语教学、设立壁球运动馆等等方面,贡献良多。

王克灿从2007年代表会馆担任培民中学董事长4年之后,有意让其他理事也有机会代表会馆参与培民中学董事会,在2011年以后,就自行选择以个人名义(身份)继续担任培民中学的董事以及在2015年再当董事长。终于,他承担了过重的自身业务和社会工作的双重压力,因心脏病突发,在2016年1月27日晚上7时55分,与世长辞,享年仅61岁。

美里海南会馆在他出殡之日(2016年1月31日)在砂州报章刊载全版悼文,悼文末尾是这么说的:“社会各界或海南同乡或许有些人会不尽同意王克灿的理念或主张,但是,对于他为了发展海南会馆和照顾海南同乡利益的苦干和付出,却是有目共睹、不可抹杀的。”同样的,对于他为了发展培民中学和华文教育的苦干和付出,也是有目共睹、不可抹杀的。

愿新接班人继承前辈精神向前迈进

王克灿逝世后,理事会推举龙仕光继任主席之职。龙仕光领导该届理事会到年杪任期届满就坚定表示要交棒给新的接班人,而谢绝参加新届选举,但表示愿意给新接班人提供咨询予帮助。接下来的换届选举就产生了不断更换主要领导人的现象,有如下列:

⦁龙仕光2016年杪退位之后,选出了一个以伍思强为首的(2017年—2018年)理事会;
⦁接下来,选出了一个以詹秀英为首的(2019年—2020年)理事会;
⦁这之后,又选出一个以新人莫龍强为首的(2021年—2022年)理事会。

以上现象说明——

●(一)新上任的主席,在任期内无法发挥作用,以贯彻会馆工作计划,就下台去了;
●(二)新上任的主席,如果没有团队的配合,想要在任期内有所表现,也非易事;
●(三)主席一职,每届都更换新人担任,会馆的长期工作目标(如产业发展项目)就难以落实。

今年的换届选举,一些旧人退下,一些新人上来。美里海南会馆和海南同乡都对新接班人寄予厚望,愿他们继承前辈精神向前迈进。

美里海南会馆的特大通过的决议一定要执行!王克灿对会馆产业已完成的规划一定要落实!美里海南会馆和海南同乡的另一个梦想一定要实现!


今届(2023年-2024年)理事会名单如下: 

主席:莫龍强,  第一副主席:伍思强,  第二副主席:陈奕南, 
总务:张昌安 ,  副总务:覃茂天,
秘书:詹云洲,  副秘书:黎琼凤, 
财政:梁振宇,  副财政:林国森, 
妇女团主任:王亚英, 
青年团主任:王烈理,
乐龄组主任:何金珍, 
福利组主任:符嘉倚,  福利组副主任:符瑜秦, 
理事:李就兴医生、潘在豪、符世琼、符丽兰、王慧怡律师、王慧欣、陈秋媚。

截至2023年6月23日(即完稿之日),美里海南会馆会员仅499名。希望新的理事会早日落实上述工作目标与项目规划,以取得比前辈们所取得的更大的成果,从而争取更多的生活在美里地区的海南同乡(尤其是年轻一辈)参加到美里海南会馆的队伍中来,让美里海南会馆更加兴旺起来。

( 全文完 )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后记

后记

陈成兴

收集在本书有两篇拙文:其一是《董总应回到华教运动的正确道路上来》,其二是《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批判叶新田掌控下的“董教总路线”》。两篇拙文是互相联系而合成一个整体的。首篇发表在先,次篇发表于后;如何编辑与为书取名,也颇费思量。与几名经常往来交流的友人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次篇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其题目则可取为书名。虽嫌长了一点,但它鲜明突出,从书名可以知道重点的取向。

本书因有部分内容针对方山在“新纪元学院事件”上所写的一篇“指导性文件”及其宣扬的投降主义思想,提出尖锐的批判,作者认为,有必要把《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一文,全文附录于后,让读者全面了解他的观点和主张,并且方便对照、比较。因拙文也提到万千兄所写的《叶新田的辩护士——评方山的挺叶文章》,一并附录于后,以供研读、参考。

至于把谢伟国所写的《以史为鉴,从南大看新院》一文也附录于本书,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拙文在写作时,因考虑新加坡独立及新加坡政府改组南大理事会以后,对马来西亚人民来说,南大变成了一所外国英文大学,而忽略了关于南大曾经属于我国华文高等教育体系的论述,实为一项缺陷。编辑此书时,除了增加《独立前新马华文教育》一节解说以及增加一些与南大相关的图片与说明之外,把谢文附录于后,也是弥补上述缺陷的一项努力;(二)在新纪元学院事件发生时,作者身为南大人,听不到南大人的领导组织——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国内各州南大校友会或其领导人发出任何相关言论而感到失望与遗憾;看到了谢伟国学友的《以史为鉴,从南大看新院》那篇猛稿发表于《东方日报》为人所称道而感到兴奋与鼓舞。把谢文附录于后,希望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南大精神永生不死!希望真正的南大精神在今年9月3—5日在怡保举行的全球南大校友大集会有所表现!别让南大人完全淹没在我国华教运动的滚滚而来的浪潮中!

作者的两篇文章,原先是为响应新山的两个民间组织联合举办的“新纪元学院会否变质”、“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两次论坛而写的,早已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作者针对有关问题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已经引起华教华社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当然也遭遇一些自命为“真正维护华教人士”的抵制、诬蔑和打击。这些人无法在思想路线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理性的争论,只能找些非原则性问题,大玩文字游戏,进行无聊的诡辩,最后是乱扣帽子罢了。

因此,作者对收集在本书的两篇文稿,不做任何的增、删、修、改,以避免让那些玩文字游戏的人有机可趁而进行胡搅蛮缠、毫无意义的所谓“论战”。作者选择,在不修改原文的情况下,在原文(即正文)旁边,另设一栏,加插有关段落论述中的人物、事件与时代背景的解说分析和图片说明。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实文章的内容,加强它的思想性;对读者来说,是引发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对另外的3篇附录文章,本书也做加插有关图片与图片说明的处理。若图片内容或说明引起读者对原文产生疑义或混淆,概由本书作者、编辑负责解释,与原作者无关。

就因为我的上述两篇文章,有人在网上贴文,没有提出任何事实,也没有讲出什么道理,来反驳我针对有关问题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而是胡扯一通给我扣上“华教运动的破坏者”的帽子。这种对别人作出没有事实根据的严重指责,又不敢承担责任的匿名言论,是不值得理睬和回应的。

究竟谁才是华教运动的破坏者,历史将会给予公正的判决!


陈成兴
2010年4月23日柔佛新山

刘锡通序《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

《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序

梳理历史脉络 扫除一切浮翳

刘锡通
我国资深华教与民权工作者


作者与我都是在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校友。他在1965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在新加坡工人运动,嗣后,他被新加坡政府在内安法令下,不经审讯而扣留。我比他早五年毕业,当时已赴英伦修读法律,故虽远闻其名,却无缘识荆。后来他转入商界,但仍然继续致力推动华人社团现代化,以及维护母语教育工作,从来未间卸身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正因这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加上他的丰富社会经验,在年前他已敏锐地洞察到董总的地层板块正在暗中移动。为了了解更多的实情和真相,他毅然主持了一项由柔佛人民之友工委会和柔佛华校校友会联合会联办的“新纪元学院会否变质”的论坛,让社会人士能从论坛探讨和剖析出来的内容和实情进行参照,以方便他们对论坛主题的虚实,作独立的判断。

当时受邀请出席论坛的五位主讲人中包括了潘永强博士、庄华兴博士两位学术界知名人士,杨培根与我两名律师以及董总主席叶新田。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平台,让各方人士参与,以进行理性的对话、交流或碰撞,可是叶新田由于心虚和胆怯,没有勇气出来面对问题,只是一如既往,龟缩在一个阴暗的角落,躲在一撮专打边鼓呐喊的马前卒背后,偏安自得。叶氏的这种心态,更撩起了作者追根究底的决心,开始从历史事实着手,有系统地梳理出一个百年来华教在新马两地立根、成长和茁壮的脉络,扫除一切浮翳,以便大家能清晰地辨出和确认过去华教领导人一贯坚持的斗争路线和理念,才不致受到一些妖言妄语的迷惑。

比喻令人心领神会后拍案叫绝

作者仅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博览各种有关华教历史的著作,以及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主要华教论述和报导,并有效地掌握了重点,取精用宏,撰成此书。对此,作者实在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尤其在内容资料选用方面,他别出机杼,取意新颖,以类似《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或平铺直述,或假桑喻槐,将《水浒传》里那些受权势招安的人物如宋江的变节,以及梁山泊农民起义事业的奠基人死后尸骨还未寒,宋江就迫不及待地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那种篡改斗争路线的作为,与今天董总领导人的所作所为相比对,这种处理本书内容的方式,确实饶有风趣,令人心领神会后而拍案叫绝。宋朝王安石认为《诗经》里具“美刺”内容的部分是有“序善恶以示万世”的社会作用。本书的社会意义,该也是与它相距不远了。

南大精神已离开南大人的躯壳了吗?

此外,作者也特别将谢伟国的鸿文《以史为鉴:从南大看新院》,附载在本书之后,让读者容易地参照南大当年变质的过程和实况,进而看出今天的新院 有着“太多的雷同,无法让人相信是纯粹的巧合”(见第173页谢语)。作者引用此文的用意也许是在警惕和唤醒那些沉睡中的南大人以及广大的关心华教的人士,必须时时以史为鉴,才不致受到花言巧语的蒙骗,正确的看清前面的坎坷路途该怎么走。遗憾的是南大校友会的领导人不但已经失去了这种警惕性,而且自愿加入叶新田的朋党阵营,参与和支持新院的变质作为。至此,南大精神已远离了这些领导人的躯壳。怪不得李光耀在肯定南大精神之后会借口把这些南大人视为敝帚,一文不值。

众所周知,李光耀一方面肯定了南大精神,另一方面却扼杀了南大。“肯定抽象,否定实体”确实是一种很虚伪的行径,可是今天南大校友会的领导人却连抽象也否定了,只能沉迷在昔日的余辉下,举办一些与社会不关痛痒的活动,确实叫人痛心疾首。现在只能寄望来届的各地校友聚欢时由大多数的南大人作出表态,以证明南大精神还活在南大人的心中。

最后,作者也将一个曾经一度是“青纱帐里逞英豪”的人物——方山的文章《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收集在此书里,目的是表明“无意强迫任何社团或个人,非接受作者的立场或观点不可;若有相同意见或不同意见,皆可进行理性交流或碰撞,从而达致更大共识或保留己见由实践检验”(见第2、3页作者语)。由此可见,作者是坦荡荡光明磊落地欢迎百家争鸣,并具充分的信心接受一切理性的挑战,不像一些没有勇气面对问题的懦夫,只会靠一些枪手为自己打边鼓呐喊。

把“忍辱偷生”当成“忍辱负重”

方山的文章一开始就草率地将新院风波归咎于个人的斗争以致出现了“挺柯”和“挺叶”的两种群体的对立,作为他立论的基础,先将参与争论的人士,不管他们的论述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也不管论点是原则性的或是琐碎无聊的,都各打五十大板,然后他才道貌岸然的以中立姿态切入,叫人误以为其论点的可靠性。其实,他犯的错误是对事实真相没有厘清、对事情因由不求甚解,就为制造言论而言论。这种不先定正位,就想行天下之大道,结果就是越行越歪,越走越邪,浪费大家的时间。比如谁才是陷入个人之争的始作俑者?有关争论是属原则之争或是意气之争,他没有去做功课就哗啦啦地进行长篇大论,谈什么“要灵活运用既有争取又有妥协的两手”,以及“一概不妥协,很难说是硬骨头”等的风凉话,空空洞洞的白说一场,尤其是把“忍辱偷生”当成“忍辱负重”来抬高自己。

新纪元学院风波与叶新田的“凌云志”

其实,新纪元学院的风波,最主要的原因出自变质这个原则性的问题,其次就是叶新田那种“宋江式”的追逐“凌云志”。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董总最需要人才为华教服务之际,一时多少有志之士如李万千、柯嘉逊、莫泰熙、李华联及陈清德(已故)等人,都应时代之召而来。可是,叶新田却选择到富商云集的商会去找机会,以期待“敢笑黄巢不丈夫”时刻的到来,最后他终归是一步一步受到一些商会董事的眷顾而登上城隍庙。自此他一帆风顺从职员阶级走上董事阶级,但他又感于自己才力与财力都双双不足,惟恐高处不胜寒,就想到以高学术资格来作御寒的万灵丹,所以才会不惜任何代价,采取一切手段,苦苦争取一个高学位,纵使是假的也可以权以充数。因此,才会闹出假博士的丑闻,把诚信来典当。他既然作出如此的付出,当然就有他自己的终极目标,以便能完成他的“凌云志”。接着他开始进行统揽董总大权的计划,擅自违反章程,以三人小组去篡夺总务的权力。当他把大权掌握在手之后,自然就有权臣像汉刘邦的大臣叔孙通那样,为他制定君臣之礼,确保臣民不会行差踏错对皇帝有犯上之举,而莫泰熙与柯嘉逊恰恰就是那种不识抬举之人,生性不会虚假委蛇、献媚吹捧,因此才会成为叶氏急于铲除的对象,理由是莫氏曾把他当为“高级邮差”,而柯氏则不让他挪用新纪元学院的款项作其他用途,所以方山若要牵强附会的指说新院风波是出于个人意气之争,其始作俑者就非叶新田莫属了。

叶新田采取的是一种软暴力

对于上述方山提出的个人意气之争以及董总变质问题,叶新田总是避而不谈。虽然他也曾承诺过出来与抨击他的人对证或对话,但最终还是食言了。连与学生最有切身关系的家长,他都不敢面对。直至学生与家长们都出面抗议了,叶新田与其朋党竟然将事情无限夸张,指责他们的行动像天安门六四事件那样严重,弦外之音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出动军警镇压不可。同时,为了确保他的排除异己计划成功,他们就采取了最卑鄙的手段,利用董总的一切资源,趁新院教职员忙于学院工作之时,到各州去破坏及抹黑后者的形象,例如诬指新院帐目令人不安、柯嘉逊扣压高教部信件等,以冀望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排除异己计划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教职员只能利用珍贵的假期和自己的资源,拜访各州有关人士进行说明和澄清,叶新田就指责他们“破坏董总,破坏华教”,俨然把自己当作董总的化身,将自己与华教划上等号。

这种像蟒蛇一样软绵绵的身段,只有像叶氏那样老于世故的老江湖才能学到。用现代的话语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软暴力,但是,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学生来说,因为看不惯这种作为,就会选择在毕业典礼上给他一个教训,往他的脸上享以一拳。鼻孔流了一点血,叶氏就大喊大叫地宣称这是“华教在淌血”,他忘记了多年前贵为前副首相的安华,在失势后受到时任全国警察总长的凌辱,被打到半生死,满脸肿胀,眼睛瘀伤,几乎失去视力,腰骨也扭伤而需要外国专家医治,他还不至于壮起胆来宣称“国家在淌血”,而华教前辈陆庭谕一辈子服务华教,并且秉承信念,坚贞不渝,在二十多年前因批判一些为虎作伥者,而惹上血光之灾,被打得头破血流。若说他为华教淌血,其资格该是绰绰有余。但他懂得“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道理,不敢趁势自鸣伟大,才成其“伟大”。可是叶新田虽然能将《道德经》翻译成马来文,做才高八斗的学者,意欲将它译为白话文,都怕力有不逮之事,该是比任何人更能领会《道德经》的个中道理。不过,他却背其道而行,反而将自己膨胀到那种程度,可以看出他的自卑感是何等严重。更令人心寒的是,当上述学生的一位女导师出面来为学生说一些公道话时,叶氏就大动肝火,发动好几个御用律师,穷凶恶煞地在媒体上对她声讨征伐,造成了导师心灵上的极大创伤。

逐渐“妥协”比张伯林的“绥靖”还要绥靖

读方山的那篇文章,虽说是浪费时间,但却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典型的反面教材。它印证董总确实已经变质,领导人已经被收编,同时也让大家耳目一新看到“变质”与“被收编”,现在是可以用新的版本来诠释。这个新的版本就是“妥协”两字,既要妥协,依我国国情,就得“内部协商”,原因是目前有许多人都患上了敏感症,尤其是某种肤色的人更容易罹上此症,而此症经过了五十年非但治不好,还有无限扩大之势,所以“内部协商”就是必然之权宜,不可或免的。逐渐“妥协”,就比二次大战前英国首相张伯林(Neville Chamberian)的“绥靖”(Appeasement)还要绥靖。结果,叶新田甫任董总主席之时,信誓旦旦地宣布“华教若要避免式微、变质或死亡,就必须在政策层面去解决问题。”而今这矢言已成为历史的绝响,或是草根时期叶新田的“遗言”了。

今天的叶新田只能在政府的倒行逆施政策下,做他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呼吁和祈求的工作,如争取多增加几所华小和拨款、多培训一些华文教师,甚至像阿Q那样恐吓政府把半津贴与全津贴华小的“法外之法”诉诸法律行动。但对保守封建政权制定的单元文化教育政策,不但没有丝毫能力去动它一根毫毛,反而把一些新出现的大好机会白白错过。

总括的说,自从董总成立以来,先后出任该会主席的华教人士共有九位,而叶氏是最具争论性的人物。在他的掌控下,董总首次出现朋党组织,首次进行排除异己,严重地分裂华教,也严重地分裂过去的老左。其劣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若说本书“序善恶以示天下”,仍然会有不足之处,那么,我们期望有更多关心华教人士出来补充,才能将历史的真相和盘托出。这也符合了作者鼓励对话交流或碰撞的原意。

(2010年6月11日吉隆坡)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陈成兴出版《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

陈成兴出版《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

全书彩色图文印刷 8月1日开始发行

clip_image002

上图为陈成兴编著的《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一书的封面(右)与封底(左)设计。内容除正文与附录多篇相关的重要文章之外,添加许多有关时代、事件和人物背景的图片或文字说明。全书彩色图文印刷,2010年8月1日开始发行。

目录、作者简介与序文[I--XXII]

目录(I)

作者简介Ⅸ)

自序 / 陈成兴(XI)

序文 / 刘锡通(XIV)

第一部分:论述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与杰出领袖〔1—60页〕

(*) 前言(1)

(一) 我国华教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8)

(二) 我国华教运动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14)

(三) 涌现林连玉、沈慕羽等华教运动领袖人物(19)

(四) 林晃昇沿着林连玉、沈慕羽的抗争路线,坚持发展新纪元学院(47)

第二部分:批判叶新田掌控下的“董教总路线”〔61—117页〕

(五) 我国华教运动50年来反对单元教育、反对民族同化的艰苦奋斗(61)

(六) 昔日的“联盟”与今日的“国阵”统治集团是我国华教运动的斗争对象(67)

(七) 反对巫统霸权主义集团统治的所有党团和各族人民,都是我国华教运动的斗争盟友(71)

(八) 我国华教运动是我国各族人民争取民主人权的政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7)

(九) 叶新田掌控下的 “董教总路线”已经乖离了我国华教运动的正确道路(89)

(十) 结论:董教总回到我国华教运动正确道路的决定因素(98)

附录〔119—173页〕

[附录一] 董总应回到华教运动的正确道路上来 /陈成兴(119)

[附录二] 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 /方山(147)

[附录三] 叶新田的辩护士——评方山的挺叶文章 /李万千(159)

[附录四] 以史为鉴,从南大看新院 / 谢伟国(167)

后记〔174—178页〕

〔封底内页〕 为“贾”博士叫屈 / 吴振宇

〔封面内页〕 林连玉语录:大家若问今后怎样?

图片/解说一览

正文

1、 “新纪元学院会否变质”论坛主办代表、主持人与主讲人合照(2)

2、 南洋(东南亚)地图(3)

3、 独立前新马华文教育(3)

4、 罗兆强著《末日风云:新加坡饭没了李》封面(5)

5、 《救救新院》——“新纪元学院风波”评论文集封面(7)

6、 柯嘉逊著《新纪元学院事件:董教总的变质》封面(7)

7、 最早私塾是五福书院(8)

8、 英殖民主义者与“猪仔”贸易(10)

9、 华人先辈生活在矿场图片(11)

10、1946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表(13)

11、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成立大会全体合照(15)

12、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简介(15)

13、林连玉照片与生平年表(19)

14、陈祯禄照片与生平年表(22)

15、东姑阿都拉曼——巫统与联盟主席照片(26)

16、1955年1月12日举行的“马六甲会谈”(26)

17、关于“马六甲会谈”(27)

18、梁宇皋照片与生平年表(33)

19、马来亚社会主义阵线(社阵)抗议林连玉公民权被吊销集会照片(36)

20、林连玉基金简介(37)

21、沈慕羽照片与生平年表(38)

22、陈修信照片与“陈修信——马华公会第一个反华教的会长”(44)

23、林晃昇在雪华堂董总会议室召开筹办独立大学的工作会议照片与说明(46)

24、林晃昇照片与生平年表(47)

25、《董总50年》特刊封面与内容纲目(53)

26、《教总33年》特刊封面与内容纲目(55)

27、董教总教育中心与新纪元学院照片与说明(58)

28、林晃昇出席1998年3月1日新纪元学院举行的第一届学生开课典礼照片(59)

29、“联盟时代”释义(61)

30、“5.13”事件首都一条街道的商店与汽车遭纵火烧毁后的照片(62)

31、柯嘉逊著《“5.13”解密文件》封面与简介(63)

32、“国阵时代”释义(64)

33、1987年“茅草行动”新闻报导版头照片与说明(65)

34、联盟党徽(帆船)与国阵党徽(天秤)图片(67)

35、我国自独立以来至2009年的统治集团历任首脑(5名首相)图片(68)

36、我国统治集团当任首脑(现任首相)图片(69)

37、“巫统一党坐大”图示与说明(70)

38、林连玉为《马来前锋报》1956年开斋节特刊撰写的(马来文)献词图片(72)

39、林连玉著《华文教育呼吁录》封面与简介(73)

40、方山《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专栏文章的版头扫描与方山简介(75)

41、万家安编撰关于新纪元学院事件《怎么看?》(第三集)封面(76)

42、方山编撰《见证和解与回马》封面与“光荣和解”释义(77)

43、沈慕羽出席在1971年怡保举行的华人团结大会并发表精辟演讲的照片与说明(81)

44、1983年全国15个主要华团在槟城中华大会堂举行文化大会的照片与说明(82)

45、沈慕羽与林晃昇率领林连玉出殡队伍的照片与说明(83)

46、《国家文化备忘录》与《全国华团联合宣言》两份重要文件封面与说明(84)

47、2001年《先生周报》刊出“郭全强给希桑一个喝彩”专访文章的封面与说明(86)

48、叶新田在马华总部与丰隆集团公司代表签署重新启动雪邦校园发展计划备忘录照片与说明(88)

49、柯嘉逊——新院前任院长、新纪元风波的焦点人物照片与简介(89)

50、《水浒传》封面与根据原著制作的《水浒传》电视连续剧光碟封套(90)

51、《水浒》内容简介(91)

52、马华网页关于“马华丰隆将筹款300万,新纪元新校年内动工”报导的版头扫描与说明(92)

53、漫画《水浒》中的投降派——宋江“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93)

54、新纪元学院超过300名学生身穿黑衣请愿照片与说明(95)

55、废除英语教数理联盟“3.07”大集会照片与董教总“缺席”说明(96)

56、废除英语教数理联盟主席哈山阿末批判董教总“没参与集会”报导扫描与说明(97)

57、漫画《水浒》中的投降派——宋江的卑劣嘴脸(101)

58、李万千、莫泰熙个人照片与说明(103)

59、两名华教元老与甲州董联会领导人发表文告的报导扫描与说明(106)

60、万家安自命不凡、讥讽元老拒绝道歉的照片与说明(107)

61、《东方日报》关于笨珍“救救新院”说明会的报导扫描与说明(108)

62、废除英语教数理联盟“3.07”大集会照片与说明(111)

63、新山“新纪元. 董教总. 华教运动”讲座会主持人与主讲人在台上照片与说明(112)

64、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站报导:大马柔佛州华校校友联举办讲座会 畅谈华教课题(114)

[附录一]

65、照片:新纪元学院外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苦心经营的华文高等学府(119)

66、照片:刘锡通——资深律师、董总前领导人,现任林连玉基金会署理主席(120)

67、照片:董教总——50多年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的领导机构(122)

68、照片:叶新田——2005年入主董总后响应国阵政府的招安政策(124)

69、照片:莫泰熙——前董总首席行政主任,叶新田掌控后首先拔除的“眼中钉”(125)

70、照片:柯嘉逊和4名学术与行政主任——叶新田改革新院矛头指向的主要人物(125)

71、照片:潘永忠——从2009年1月起担任新纪元学院院长(126)

72、照片:邹寿汉——董总署理主席、叶新田实行隐议程的重要推手和代表人物(127)

73、照片:新纪元学院学生穿着一身黑衣进行请愿活动(128)

74、扫描:国内报章关于两位华教元老针对新院风波联合发表文告的新闻报道(129)

75、扫描:贴在《独立新闻在线》的方山的文章标题和“特约评论”版头(130)

76、学术自由、校園自主、學生自治,是新院的办学理念,也是柯家逊及其团队的教育目标(132)

77、照片:柯嘉逊和新院学生与家长们心手相连、互相鼓舞,为新纪元学院的正常发展而共同斗争(133)

78、照片:叶新田对华教元老与社会人士的愿望和要求,一直不予理会,引起极大不满和愤怒(135)

79、照片:各界人士识破“叶派”的伎俩,紛紛湧到新院,以表达他们支持正義力量的共同心声(137)

80、扫描:叶新田对他的假博士学位问题,一直装聋作哑——2008年7月16日《东方日报》新闻报导(137)

81、照片:中年时代的方山(138)

82、照片:方山与陈平在丛林中的合影(138)

83、照片:今日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虽然也简称“南大”,已经不是昔日作为民办华文最高学府的南洋大学了(140)

84、照片:叶新田和丰隆集团公司代表双方于2008年2月19日所签署的备忘录,成为新纪元风波的其中一个争论问题(143)

85、照片:2008年大选前,丰隆集团与新纪元学院签署重新启动发展雪邦校园备忘录,由时任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安排、在马华大厦举行(144)

86、照片:黄家定发表谈话(144)

[附录二]

87、方山在《独立新闻在线》的“特约评论”专栏设计扫描(147)

88、方山的两则关于“事物没有绝对的‘是‘与’非‘”的语录——摘自《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147)

89、照片:新纪元学院外观与学院名称和标志(150)

90、方山的一则关于新院办学理念的争论的语录——摘自《平息风波,迎接华教发展新时期!》(150)

91、照片:新纪元学院超过300名学生一律身著黑衣,进行请愿。身穿黑衣表示哀悼“校園民主”、“学术自由”的死亡(153)

92、照片:叶新田 旁白:实践证明叶新田实行的,是《水浒》宋江接受招安的投降主义路线,而方山把叶新田美化为“务实路线”的执行者(155)

93、照片:柯嘉逊在“救救新院”大会讲台上发表最后的沉痛讲话,2008年12月31日,他就离开了新纪元学院(157)

[附录三]

94、照片:莫泰熙和柯嘉逊两人(及他们的团队),都是我国华教运动的重要骨干,却被叶新田当作非除掉不可的斗争对象(160)

95、照片:“救救新院”是新纪元学院教职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心声(161)

96、照片:学生家长义不容辞参加“救救新院“的正义斗争(162)

97、照片:新院学生斗志昂扬地准备参加“救救新院”汇报大会(163)

98、照片:新纪元学院学生展开“静坐翻书”抗议行动(164)

[附录四]

99、 李业霖主编、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出版的《南洋大学走过的历史道路》封面与说明(167)

100、照片:1964年军警进入南大拘捕41名学生(168)

101、雷澥编著、风下工作室于2008年9月出版的《南大春秋》封面(169)

102、照片:1963年10月7日,千多名南大学生列队游行到政府大厦,准备递交请愿书(169)

103、照片:南大学生和平请愿游行,前往新加坡政府大厦(170)

104、照片:南大理事长陈六使——当时新加坡政府的一棵“眼中钉”(170)

105、照片:时任南大校长庄竹林——当时新加坡政府的另一棵“眼中钉” (170)

106、照片:吴德耀——南大末任(代)校长(171)

107、扫描:《星洲日报》1968年5月26日“南大从兹踏入新纪元!王教长昨正式宣布,承认南大所颁学位“的报导(172)

108、扫描:《星洲日报》1978年3月5日“新大与南大合作计划下,设立联合校园,开办共同课程“的报导(172)

10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NTU)的由来与说明(173)

clip_image004

草根文化 系列

出版发行:草根文化(BUDAYA AKARUMBI)

邮政地址:8A,Jalan Ronggeng 11, Taman Skudai Baru,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联系电话:(6)013 7708320(洪佩珊)/ 019 7585833(吕雅蕾)

电子邮箱:budaya.akarumbi@gmail.com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一个‘永远的华教园丁’眼中——我国华教运动的过去与未来景观 (莫泰熙主讲,洪佩玲整理)

一个‘永远的华教园丁’眼中——

我国华教运动的过去未来景观


莫泰熙主讲,洪佩玲整理


[本文是根据莫泰熙在2009年9月26日新山“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讲座会讲话现场录音,由洪佩玲整理,再经莫泰熙补充修定,并加上小标题]

1.前言

我很高兴柔佛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和柔佛州人民之友工委会的邀请,参与今晚的主题为“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讲座会。我在讲座会之前,因为忙于协助沙巴和砂拉越一些华校进行筹款和招生的宣教活动,无法应主办单位的要求,像其他主讲人一样,事先提供讲稿全文。我只能给讲座会提供我的讲话提纲和讲话题目。谨此表示我的歉意。

我今晚的讲话题目是,“一个‘永远的华教园丁’眼中——我国华教运动的过去与未来风景观”。园丁照顾花草树木,其实就是尊重生命、呵护着生命。我一路来把自己当作一个华教园丁,哪里需要浇水,我去浇水;哪里有害虫,我去捉虫。作为华教园丁,就是要尊重及呵护我们下一代的珍贵生命。我有机会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觉得很自豪。能为下一代付出,虽然辛苦,不过值得,感到不枉此生。

2. 四个问题

我原来有个提纲,但今晚前面三名主讲人已经谈了许多。我不再重复3名主讲人已经谈论或涉及的课题,我想在有限的(30分钟)时间内,跟大家共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董总垮下来,我们怎么办?

如果叶新田领导的董总垮下来,我们怎么办?华小、独中及新纪元学院,将何去何从?我们还能依靠什么?“叶新田领导的董总垮下来”的含义,有不同的层次:(1)有一天大家认为叶新田已经没有办法领导了,那么谁来领导?接下来的领导人将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诚信、理念及思维?潘永强博士刚才提出的“精神危机”,这个病症必须加以治疗。但是治疗“精神危机“这种病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就像一个心灵创伤的人要接受心理辅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一样;(2)精神创伤无法痊愈而趋向更加严重,也就是说,董总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由一个政党来掌控和支配的时候,我们将怎么办?我们现在就要做些什么准备?简言之,有一天董总这个金字招牌不再那么“光亮”的时候,我国的华教运动该何去何从?


第二个问题:这个运动究竟还存在吗?


十多年前,有一名年轻学者, 曾庆豹,銮中毕业生,曾提出:我国华教运动还存在吗?“动,还是不动?”(见曾庆豹著《华教运动,动或不动?——谈董、教总的边缘化》一文,原载于1996年4月21日南洋商报C3页)。当时这篇文章没有引起华教人士(包括我及我周围的一些同道)应有的关注。今天,这个华教运动,是静止不动像一潭死水呢,还是还在动或“反动”了?我认为,目前我们应该严加思考、广泛讨论这个问题。刚才潘永强博士所提的这个运动的“精神危机”,也是我们应该严加思考、广泛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总体来说,我们要思考及讨论:今天我国的华教运动究竟是处在什么状况?如何让这个运动变革或发展的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三个问题:华校及华教机构有没有变质或质变的问题?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一个运动有没有变质或质变,首先要弄清的是: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此外,也要深入思考:究竟董教总为什么要存在?新纪元学院为什么要存在?独中为什么要存在?华小为什么要存在?我们这些人(华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存在?

第四个问题:独中和统考的前途,令人担忧吗?

对于独中和统考的前途,我是“提心吊胆”的。

有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是谁?旁观者 又是谁?我曾在董总这个机构服务,可以说,我曾经是当局者,也许许多时候是“迷者”。但是,现在我是“局外人”。一个曾经是“局内人”的“局外人”,也许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与许多“局外人”,不论是深度与广度都不太一样吧。许多人谈这个问题,评论董教总。我以为那是因为大家觉得董教总这个机构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董教总这个机构的领导,一路来坚决为推动华教运动而努力奋斗,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和华人社会。


有人担忧,万一独中统考的水平或诚信或公信力有一天出现了问题,怎么办?我今天提出一些我所担心的问题。主办统考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学术工作。目前谁在主持研发统考的工作?谁能确保这个考试制度能与时俱进,永远维持有公信力的高水平,让独中生与全世界的中学生相比时,能展现他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董教总独中工委会行政部必须拥有一批有心有力,即有奉献精神、有教育素养、有专业能力的学术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在哪里?我看不到这个团队,因此我担忧。

以下就上面四个问题,再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3. 仍然面对存亡与发展的问题


各位,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华教运动?因为我们的华文教育一开始就被当权者判了死刑。要怎么让他们活下去?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长期宣教、呼号、觉醒、保护、救亡、发展,自然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独立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华教面对什么问题?除了发展,仍然要面对存亡的问题。几十年来,华文教育不断受到当权者的破坏,这种破坏至今仍然存在。我们这个运动最主要的目标是争取各民族母语教育有一个合理的、公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基于这个运动的正义性和群众性,这个运动有价值,有永续的生命力。

4. 如何确保华小与独中不变质


各位,你说现在华小有没有变质?独中有没有变质?华文教育开宗明义就是用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文、行政语文、考试语文的学校。在这学校进行的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华文教育。如不是这样定位,而有读一科华文,就叫作“华文教育”,那么,新加坡也有华文教育,马来小学也有华文教育。泰国、印尼华文教育也遍地开花了。


从上述角度来看,华小有没有变质?早就变质了。1987年,两个老前辈,林晃生与沈慕羽在“茅草行动”下被扣留。因为当时政府委派一些不谙华文、不懂华语的老师到华小当行政主任、副校长等行政高职。我们动员全国大大小小的力量,全力以赴,结合党团力量,据理抗争,召开抗议大会,保护华小本质不变,结果当局进行大逮捕全面镇压。今天,这种不谙华文华语的老师在华小已经多到没人能管了。当越来越多华小老师不懂华文华语,没有扎根在中华文化这块土壤时,华小还是华小吗?当华小的数理可用英文或华、英文来学习或让家长选择可用英文或华文来考试时,华小还是华小吗?

现在有些独中的数理,商科都用英文课本了。有人说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要适应时代,60年代政府叫我们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时就应该改了。我们的老前辈林连玉老师付出惨痛代价,保护华文中学成为独立中学。可是有些人忘了这个本质,倾向于把独中课程英化(如主张与实施英语教数理等科目),甚至有人主张和实施,把独中转变为英文中学,因为这样的中学受欢迎,有市场。砂劳越就有一间独中,其董事长公开指责董教总搞母语教育害死下一代,已经全面采用英文课本,转变成英文中学了。但是,他们仍然挂着“华文独中”招牌,不断向华社筹款。各位,你说这样的独中有没有变质?我认为已经变质了。如何确保华小与独中不变质,这是董教总、各校董事会及支持华教人士要去面对和寻求解决方案的问题。

5. 董总领导层北移


我国独中发展比较好的多数在半岛的中、南部地区(下称中南马)。中南马是独中运动、华教运动的一个大本营、一个坚强的堡垒。东部马来西亚(下称东马,即沙巴和砂拉越两州),半岛北部地区(下称北马)大部分的独中状况起起落落,办学方针非常不稳定。可是,现在董总的主要领导层却北移了,总务在吉打,财政在没有独中的关丹,副主席在槟城、霹雳及砂州。董总的主要领导层向北移,标志着华教的领导层(如果说董总在领导华教)向北移。北马独中领导人怎样办独中?那些用马来文(向国中靠拢)、用英文(向私立商业学校靠拢)、不符教育理论的“双轨制”,办学方针反反复复的独中,说到底,其实就是对母语教育没有足够的信心,同时忘了为何办独中。这批董总的新领导层,尤其是那些没有担任独中主要职位的董总领导人对独中教育的理念是什么?他们将带领独中往何方?

6. 反对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

各位,我国的华文教育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坚持办华教的宗旨不变。当权者落实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策略,是采取“慢慢蚕食”的方式。因为慢,没有马上死,你感觉还可以接受。目前,英语教学有市场,英文回流时让有些人更加理直气壮。于是有人主张小学数理科可以用英文,在中学当然更加可以用英文教学。这是华小和独中要面对变质与存亡的大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新加坡、马来亚以及沙巴和砂拉越,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个时候,华文教育蓬勃发展,正是南洋大学(简称南大)创办时期。可是,新加坡的李光耀政权,在南大刚生出还未满周岁时,就盼望它死掉。经过李光耀政权实施改制,南洋大学被消灭以后,我们坚持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继续维护华小和发展独中,继续争取建设华文高等学府。在马来西亚或东南亚华教运动都是深入民间、深得民心的。为什么呢?倒不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华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是因为民族受到歧视和压迫,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对待。当权者一心一意要消灭华文教育,可是终究消灭不了,因为华人社会通过群众运动,团结各阶层、各党团的人民,建立一个坚固的共识:一定要办华文教育,让下一代有一片可以扎根的中华文化土壤,让子孙后代做一个有民族自信和尊严的堂堂正正的人。

7. 母语教育没有地位


从1961年教育法令到1996年教育法令,“母语教育”根本没有地位。在60年代,当权者通过教育法令要将华文教育连根拔起。1961年教育法令取消华文中学,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好在林连玉老师带领众人顶住,结果还有一些学校不改,保留为华文独中。当年也要对付华文小学。1961年教育法令21(2),让教育部长有权随时宣布把华文小学改制成国民小学。可是这项法令无法执行,因为群众发挥了团结的力量,领导人坚守了正确原则和立场,向当权者展开不妥协的斗争。我们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一个新的政府,能将尊重各民族母语教育享有公平合理的生存和发展地位的条文,列入教育政策内。

8. 保持独立性而不是中立


我同意杜乾焕博士的看法:董教总面对政治问题不能够保持中立。华教运动其实就是一项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作为华教工作者,就是要关心政治、要干涉政治、要左右政治、要引导政治。华教运动是不能够离开政治运动的。我们遭遇不公平、不合理对待的根源就是来自政府的教育政策。有关教育权益的问题,应该向谁争取?当然是向当权者!作为华教领导组织,应该站在社会运动的前面,发动舆论、带领各族人民改变这个不合理的民族压迫的政治现况。林连玉老师在1956年就提出各族人民共存共荣这个观点,同时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都需要心理的建设。目前这个目标尚未达到,大家还须加倍的努力。董教总领导的华教运动应该保持独立性,不受左右,而不是“中立”。每次大选来到,应该集中民意,提出大选诉求,参与引导社会运动。这是华教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之一。

9. 发展有特色的独中教育


董教总是为了发展华文教育而存在的教育团体,因此处理教育问题责无旁贷。华小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校务和教务归政府官员管理。对于华小的教育,董教总或董事会能管的不多。可是独中这一块是我们华教的重要堡垒,我们有主动权,由董事会决定办学方针。

我们通过自力更生,编课本、办考试,争取全世界几百所大专院校认可了独中的学术成绩和地位。我们这条路是用血汗闯出来的。因为独中生有出路、独中有成绩、独中受到世界各地大专院校的肯定,所以家长对独中有信心,因此让华小毕业生继续升读独中。

那么,独中要靠什么取胜别人?靠独中的特色。我们有许多特色,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这些特色包括强调六育并重,学生要全面发展,学生要先成人后成材等。董教总曾经用了多年的时间,考察国内国外教育,结合独中具体情况,经过各层次的讨论,于2005年发表了《独中教育改革纲领》。这份文件,三种语文(华文、英文、马来文)印制分发。2006年,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及行政部,成立了多个单位和工作小组依《纲领》来策划与推动独中教育的改革, 希望独中在未来10年、20年能培养出更多有能力走向全世界的独中生。可是在叶新田改组独中工委会学务委员会及行政部的定位与人员编制后,这份纲领性文件便束之高阁了。董总目前还有领导独中的教育改革吗?若有,它以什么具体的计划去领导?

10. 谁在领导独中教育的改革工作?


独中教育改革要靠教育人才,从2000年起独中工委会及一些独中就执行储备教育人才计划。我们认为,独中教育要依靠独中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总结经验。

本来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一路走来,都用心用力于创造一个产生独中校长、行政人员及教师的机制,于是有了新纪元学院的“教育系”及《独中教育改革纲领》。目前怎样了?谁在领导,谁在策划与执行这些工作?我的观察,目前没有人在领导这些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每所独中要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我建议独中校长成立独中校长联谊会或理事会,专门研究独中教育问题 ,研究独中校长怎样办好独中的教育。独中老师也要组织起来,研究独中的教学、交换心得、互相提升 。独中董事也要组织起来,成立区域性的独中教育联盟,共同提升及发展独中。有共识、有条件的要先主动联系起来。我知道吉隆坡有3间独中有了共识,于是每个学校成立一个教师成长中心,由专人帮忙老师改进教学、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希望有成绩后就可以跟其他独中分享。


董总这么多年来举办独中统考,办得严谨、有水准、与时并进、有公信力。谁在确保统考的水准?是一批有理想又有专业知识的学术人员。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经过了多年辛苦的努力,凝集了一批学术人才,新纪元学院也有一批。这些学术人员有很多是自费去念教育研究所,专门研究中等教育和独中教育。他们原是准备回来董教总或新院继续为独中教育事业服务的,但是目前这批人已被打散得七零八落了,人心散了,精神也散了,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11. 结语


华教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华小与独中仍然有很多人关心和支持着,这股力量还是很大的。我希望各个独中要下定决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机制,继续凝集一批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各校建立一个个新的教育专业团队,不断地去发展和推广包括教育、文化、民主、人权的华教运动。这条路漫长,不易走,但值得所有有心、有理想的华教同道共同努力,一起去奋斗。



作者简介

莫泰熙

毕业于南洋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芙蓉中华中学任教职(1968-1975)。1975-1980 內安法令下被扣留,限制居留于波德申。1981-2006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董总”,担任首席行政主任,同期也担任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秘书处秘书长。2007年1月1日起自任“永远的华教园丁”职, 2007-2008赴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任代校长职。

反智与虚无:华教运动的精神危机(作者:潘永强博士)




反智与虚无:华教运动的精神危机

作者:潘永强博士



本文是潘永强博士应柔佛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和柔佛州人民之友工委会邀请,在2009年9月26日新山举办的“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讲座会上发表的讲稿全文的初稿。讲座会主办者因要及时发表4名主讲人讲话全文,让那些无法出席该讲座会的关心华教课题人士和华教工作者,有机会详细阅读和准确了解当晚主讲人的全部讲话内容。因此刊出本文初稿,潘博士日后或有修改补充。


数十年来,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运动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就是长期以来都体现出进步的面向,以及许多正面的价值,使不少人愿意投身参与,使这个运动拥有为人所尊敬的道德力量,以及精神的感召。在国家政治转型的时刻,它应该发挥更大意义,为各族群社会提供值得分享的价值。

然则,近期的发展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个运动的内部竟然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荒谬、怪诞情节,使这个运动的一些成员无法有尊严地站出来示众。当前华教运动最令人感到困扰的现象,就是它正面临着精神上的危机与困境。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华教运动失去了精神上的路标与指向,而陷进了思维上错乱和瘫痪的状态,以至于表现出诸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荒唐言行。过去累积下来的精神资产,以及向来为人所信奉的内在价值,也有渐被掏空的迹象,以致某些言行和举止,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庄重和底线。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华教运动的精神危机。

这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危机,极须进行治疗,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华教运动没有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精神治疗,或是拒绝接受“心灵辅导”,它是不容易重新痊愈或恢复正常。

本来,华教运动代表着我们社会上一股进步和正面的价值,而其精神本属可贵也值得珍惜,可是尔来的局面却使人惊讶的发现,这个运动却越来越走向反智与虚无,以至失去了过去拥有的从容、温厚和端庄,伤害了不少人的情感和信仰。

一个有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它必定拥有某些令人感动和认同的价值理想,才有人愿意长期追随与参与。换言之,华教运动具备一些核心价值和组织的使命,才能召唤众人的加入。况且,早期人们参与这个运动,并非毫无风险,也甚少期待会有利益的回报,反而是一份道德责任与义务,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推动力。

如今,华教运动面临着的精神危机,显然是与核心价值的流失,以及组织使命的丧失大有关系。至于为何会陷入当下的精神危机,我们没有明确的答案,必须大家一起去探寻,此处只能做一些背景的发掘。

从五十年代以来,华教运动的本质乃是一种文化扺抗,目的是要在马来西亚建国过程中,塑造一个具有包容力的新兴国家,让各族群的文化和语言都不会受到歧视与排斥。林连玉先生就是在那个艰难的时刻,负起文化救亡的使命。这样的说法在年青一代听起来,可能觉得很遥远,但其时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所以,华教运动作为一种抗争运动,是面向国家的压力,不屈抵抗。由于抗争的诉求集中在文化和语言,它就需要一股认同民族文化的热情和精神,没有这种文化情怀(例如英文源流者)是很难坚持抗争下去。因此,文化抗争的精神可以发挥激励的作用,也扮演着指路的角色,让参与的群众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七十年代后,华教运动有了一次飞跃和转化,经过了一段低潮,又重新复兴起来,其中以霹雳独中复兴运动为代表。但这波的运动复兴,背后的深层因素却不只是文化,反而是政治经济压力的体现,反映了五一三事件和新经济政策之后,华人政治的不满与反叛。

华教运动的社会基础,也随着华社政经压力的变化,而有所扩大。一群华资中小企业主、人权律师、知识分子加入了华教队伍,在社阵没落后,也有左翼人士投身华教工作,运动的领袖和干部都有质量上的提升。这时华教运动还形成一个共识,就是不分左中右,团结起来面对国家霸权。

这股社会力把政经压力的抗议,投射在华教运动上,是比较早期的集体动员。如果有人把当时的华教运动看成有种族色彩的沙文主义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忽略了政治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这时期,华教运动的精神面貌更加清晰和丰富,就是文化抗争加上政治抗议,董教总几乎成为一个没有政党名字的政党,是华人政治思潮的发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抵抗上升为政治抗争,这个社会运动的高度和广度就进一步提高,抗争的目标就不再只停留在语言和教育的平等,而升华到民主人权和政治改革。

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中期,华教运动经历了一段精神亢奋和充实的高峰时期,目标清楚,战略清晰,精神饱满,而且人材辈出,不断有新进人员,满天都是星星。由于“敌人”的面貌很清楚,华教运动当然也知道抗争的动机与目标。

然而,也就在此时刻,国内政治经济条件开始出现变化,过去巫统对文化和教育上的系统性歧视,开始舒缓,包括新纪元学院也获准成立,私立大专蓬勃发展。而在经济管理上,马哈迪则强调新自由主义的模式,略有松绑的空间,满足了部分中产阶级的追求。一时之间,有些人误认为政经压力有了变化,开始作出乐观的判断,本来清晰一致的思想逐渐受到干扰。华教领导团队在这个时候也相继换班,自然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种种因素,造成过去已有的共识开始松动,运动的抗争色彩逐渐消退。

通常,任何社会抗争都很难会长久持续下来,除非不断获得更新。如果运动诉求得到满足,运动当然就可以结束或是消失,要是斗争久攻不下,也会因衰竭而陷入低潮。最尴尬的是,如果长期既没有突破,内部成员又陷于纷争和路线分歧,就会触发团体内部的质变(而非变质)。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华教运动内部就产生两种变化。一方面,它变得制度化和组织化,本来是草根和同道的肝胆相照,逐渐让位给专业和精英。另一方面,就是它的社会群众基础,也变得日益老化和退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同步出现,彼此就产生了拉扯和张力。同时,华教机构也越来越讲究辈分,令青壮力量有上升的瓶颈,结果运动的语言和论述也跟着没有更新与突破。

换句话说,当华教运动走过它的抗争性和批判性高峰期之后,外在环境在变化,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出现改变,华教内部也不知不觉的发生质变,它由过去充满进步色彩和道德价值的运动,逐渐走向保守化和封建化。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长期累积而成的,埋下了今天精神危机的种子,2008年的华教内战就是长期内外交困下的一次总体爆发。

一个运动长期走下来,自然会有瓶颈和矛盾,但如果有良好的领导能力,不是不可以调节的。问题是,当华教运动正需要处理如何转型和重新定位的时刻,此时的领导精英竟然是一群反智与虚无的分子,使华教运动原本面临挑战的核心价值,进一步空洞化,而原本备受信仰的精神,也日形萎缩,以至出现当前的精神危机,华教整体坠入一种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何而战的窘境。

当前的华教精神危机最令人惊讶的是,它赤裸裸地流露出反智、虚无与毫不成熟的一面。说它反智,是指在论争和角力过程中,不只暴露出缺乏理性和负责的风度,也对事实、常识和证据,一贯地采取践踏与漠视的姿态,更不具备说理和辩论的能力,以至处处流露出粗暴、任性和野蛮的非理性立场。

至于虚无的部分,就是做甚么都可以,没有甚么是不可以破坏和牺牲的,也没有甚么价值和精神是必须维护和坚守的。为达目的,只讲求策略与权谋,一切都无所谓,结果毫无底线和界限,没有甚么是比斗争胜利来得更加重要,任何曾经被视为崇高和珍贵价值,都可以粉碎和埋葬。虚无到极点,就是庸俗,以庸俗的眼光看世界,庸俗成了最大的罪恶。

作为一个有长期光荣历史的母语教育运动,华教阵营内部目前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分裂,内部也处于保守和封建的状态,连带丧失过去曾经引以为傲的进步批判力和道德正当性。在这种反智和虚无的气氛包围下,今日的华教运动面临空前的精神崩溃危机,而各色各样的人等,又把社会上存在已久的精神创伤,一并带到这场风波中,使局面更加难以收拾。

社会运动需要精神领袖,但是如果领袖缺乏精神,那么,麻烦的不只是领袖,而是整个运动。在这场惨烈的华教内战中,人们把一部分矛头指向叶XX,可是我们不能忽略,叶XX固然是问题,但他最多只是问题的一环,甚至是那个巨大问题的代名词而已。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近十余年来华教运动累积了许多精神忧郁,没有适当的治疗,最终演变至核心价值的流失,以及组织使命的涣散,才是今日华教运动的困境所在。



作者简介:

潘永强博士

政治评论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学士、东亚研究所硕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及《人文杂志》执行编辑。自2000年起,先后在国内主要媒体撰写评论或专栏文章,并常受邀公开讲评政治时事。著有《马华政治散论》;编有《旧政权新政府:马来西亚2004年大选与政治走向》(2004);合编“民间评论”系列共4种:《解构媒体权力》(2002)、 《华人政治思潮》(2003)、《再见马哈迪》(2003)、《走近回教政治》(2004)。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新院”两条变质之路蟊测 (作者:林风)

“新院”两条变质之路蟊测

作者:林风

本文是林风应邀在2009年9月26日新山“ 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讲座会上发表的讲稿全文。林风因有急事未克莅临主讲,由人民之友吴振宇代为宣读。林风并委托吴振宇在宣读其讲稿之后,重申他在今年7月29日《 东方日报 》名家版“ 说三道四”栏《新院变质不可挡》一文所表达的意见和期许(参阅本文附件)。


受华社热心华教人士给予金钱与精神支持的新纪元学院(新院),一路走来(发展)皆被视为“独立大学“(独大)的“化身”。没有创办独大的意愿和热诚就不会有今天的新纪元学院;简言之,它必须保留和坚持独大的理念与精神,所有华裔社群具有责任监督这所“民办”高等学府不变质、不被出卖、更不被N政党“觊觎”和心怀不轨占有,独大有限公司就担负监督的责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裔热烈捐献、筹款建立起来的“南洋大学“(南大),最终“易手”而失去创办目标,无法继续为我国华校生(主要是独中生)提供深造之路。目睹或曾参与建设南大的华裔社群,看到今天的南大在政治力量介入下已经变质的惨痛教训,自然会对新院的变质产生同样的忧虑,难免兔死狐悲的情怀。

今天的新纪元学院,自前院长柯嘉逊被很有“心思”策划离去以后,以董总主席叶新田为主的领导班底,以招兵买马手段,拉拢一批具有个人图谋和利益的人“加盟”,然后以会议上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程序”决定一切,让人无从置评,从而达到“为所欲为”的境地,而且无视於华社悠悠之口。这可从“巧妙”召开特大不续聘柯氏、藐视沈幕羽(已故)、张雅山等建议留任柯院长一年的作为,可见一二。

2009年6月董总改选大会,充分发挥叶新田团队的凝聚力,几乎完全掌控全国各州董联会(仅甲州例外,终被排除出局),势力之庞大,已经足以把新纪元学院任意“宰割”的地步。

叶新田团队公开与执政集团之一的N政党领袖挂钩

董总历届领导层,为华教前途计,皆站在执政集团的对立面,代表华裔社群力争华教权益。今天的叶新田团队,完全改变这个立场,公开与执政集团之一的N政党领袖过从甚密,完全丧失七、八十年代董教总为华教前途的斗争精神。

尤令人痛心的,董总各州联委会(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已“吸收”N政党的领袖为领导人(霹雳与吉打),已抵触“超越政党”的原则。这股基层N党成员的势力,一旦伸延至全国董联会而与叶团队结合,可在任何会议上,以“漂亮”的少数服从多数民主方式决定一切,没有人可以表达异议。更甚的,也无法在法律诉讼上反击任何不合理、损害及新纪元学院的议决。到时只有眼巴巴看着“新院”像“南大”一样不再是华教人士的“宠儿”,而是N政党的另一种“联号”学院(合并)或董总团队成功“上市”的公共挂牌企业。

在下《东方日报》专栏多次提及新院变质的“警告”(可参阅旧报有关材料), 其中触及“雪邦新校地”的发展工程(与丰隆集团的谈判在秘密进行中),拥有大量“发财”商机,足以招揽更多人“团结”在董教总教育中心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之下,以壮大叶新田团队的实力。连一个小小的庶务主任职,也凭着“捍卫董总及叶新田”“有功”而“上位”受聘为董总职员。

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当下朝向利益挂钩集团,以及政(官)教(企业)连锁的方式向变质之路迈进。

这项警告虽纯属臆测,但有明显迹象可循,迄今逾一年没有看到有关单位及人士否认,越发令人相信,这种变质隐忧是存在的。华社热心捐款的新院,最终可能沦为他人“发财”的工具。

独大有限公司主席胡万铎在2009年4月,曾提醒:

“注意华教领袖言行,避免前程被典当。华教已有稳固基础,惟面对内部组织与领导道德和操守问题。有一些个人或小团队受集团诱惑与渗透,可能涉及庞大利益议程。”

胡氏曾担任全国董总主席一届,霹雳董联会主席,更是“独中复兴运动”的先行者。近期受到与董总有“关系”的一批人质问独大捐款、加入会员受拒等枝节小事,最终目的是要独大有限公司将租赁予新院的8亩校地转“捐”给新院。在下曾预示,新院一旦获得这块“捐地”,等于为新院申请挂牌而增值,新院趋向企业化的变质欲盖弥彰。

至于“雪邦新校地”秘密谈判无人知晓,但有理由相信,丰隆集团捐出这块地须耗巨资发展,董总与新院董事、理事会、赞助人恐无能力承担;因此,与董总叶新田班底“关系”很好的N政党,在协助新院科系认证,未来升格为大学学院的“回报”下,很可能与N党的大学联合发展这块校地,推动一向盛行的“官商”合作模式,为变质的第二个“南大”在我国上演提供机制。

新院的发展已很明显走向两条变质之路

作为时评人,具有怀疑、分析与透视的态度与能力无可厚非。新院的发展已很明显走向两条变质之路:

(一)、“新院”朝“学店”发展,配合区域教育中心的教学语文优惠条例,最终实现挂牌上市的目的。

(二)、 与N政党所办学院建立“姐妹学院”共同发展,最后发展成为党校“共同体”,完全脱离华社办“独大”的意愿,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近期,董教总教育中心维持低调,专心处理“白小救校工委会基金”处理余款的疑云。叶新田指“判523赞助人大会不合法,是由董总常务会议决定。”那种“一锤定音”、“我说了算”的霸气,彻底丧失华教人士“同僚”、“同志”的融洽关系,亦是董教总营运、管理新院的模式,造成学术人员流失、新生源无法增加的关键。

以“独大捐款人行动委员会主席”张光明,先是率领一批怀有图谋的人申请加入独大为会员(结果受拒),意图“招兵买马”控制独大有限公司,到时以“民主”投票方式通过把校地捐给董教总教育中心营运的“新院”便水到渠成。

当这项图谋曝光而失败后,矛头转向要胡万铎交待独大公司捐款。这是几十年前账款,早已发表征信录,亦可到独大办事处秘书处查阅。如此,公开抨击胡氏造势,无非为召开所谓“独大赞助人大会”,通过罢免主席胡万铎,夺取领导权,完成捐地目的,也完成新院“增值”上市的目标。

另一边厢,叶新田领导的董总正为“救救白小基金”纠纷洗脱“烦恼”,将新院事务交由院长潘永忠发布消息。

从潘院长发布的消息中,更可证明“新院”变质的取向,走向企业化学店之途昭然若揭。例如:

(一)、 与台湾师大联办心理课程、物色大厦充校舍、多语教学、办中英并重课 程、申请更多课程认证 ;

(二)、与目前国内企业化学院办学方针不谋而合。今后在新生来源(国内独中生)与南院、韩江等竞相争取下,将以新生不足为由转向接受外国学生。

有朝一日,这所“独大”化身,华社族群出钱出力创办的高等学府,将沦为外国学生就读的“温床”,彻底丧失为华教、为家长培育子女成材的角色,纯粹为一 小撮人提供创造个人或集团财富的学院,悲乎!

(作者注:本文是总结过去一年来,在《东方日报》名家版“说三道四”/“风言风语”专栏发表的文稿写成。)


本文附件:
首 页 :: 龙门阵 :: <说三道四>

新院变质不可挡
林风(2009年7月29日)

近日接到柔州华校校友会与柔州人民之友工委会去年举办「新纪元学会否变质?」论坛的论文集,感受到对华教发展历程的热心和关注,尤对新院会否变质忧心忡忡,深恐当年坚持「华教完整体系」受到破坏,更出钱出力举办论坛吁请热爱民族教育人士协同维护新院,力保前人申办宗旨。

在下撰文多次质疑新院朝向企业化的私人学院之路,已经越来越明显,叶新田以「会否变质问题根本不存在」为由而拒绝出席「论坛」说分明。

所有董联会(各州属会)及教总力挺叶新田领导新院营运决策,必须对「变质」负上道德的责任,让后代子孙与历史来验证。

外在热爱母语教育力量已不能改变和扭转新院变质之路,因为董教总深谙民主「少数必须服从多数」的规则,早招兵买马,任何会议的议案皆可顺利通过,让人无可置喙。

在下认为,新院以「招收国际学生为升格大学必须条件之一」,已清楚看到企业化私人学院盈利手法,没人敢反对新院升格为大学前提下,新院更顺利变质。 一所私立大专院校蕴含「财源」处处,建校发展、文具书籍供应、基本设施工程招标、高薪教职员聘用、董事、CEO薪酬等利好因素俯拾皆是,当前领导层全力支持董总主席叶新田由来有因。

柔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与柔州人民之友工委会应该转向斗争目标,放眼在
董教总「外围」一股有所图的势力。这股势力正进行为新纪元学院取得所租赁的土地拥有权,运用申请成为独大有限公司会员途径,重操「民主程序」,以实现将独大校地转赠予新院的「最终目标」。

如果获得独大有限公司「转赠」校地,新纪元的估值「超标」,更有利于通过招股上市,不仅是一所私立学院,更是一家挂牌公共公司。届时可将「非盈利」字眼删除,已不再需要华社热心华教的财团以及个人捐款支持。

显然新院变质之路不可挡,热爱华教人士更应团结一致,阻止「有心人」通过种种手段强迫独大有限公司「转赠」地段予新院。

此外,华社热爱民族教育之士应重新思考是否要再申办华文的「独大」,将目光与支持申办一所推动华教运动的高等学府从新院转向独大。如果民意是认同的,那么,独大有限公司就可正式致函新院对有关2012年到期的租约期限重新检讨续约30年的条文,准备收回自用,并预早通知新院 。

作者简介 :


林风,原名林克双,祖籍海南。出生于霹雳州宜力贫苦家庭,发奋勤学半工半读,在江沙崇华中学初中毕业后转到槟城钟灵中学,修完高中文科课程。因成绩优越而获保送到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由于母亲担心当年台海炮战,不愿违母命而放弃深造,引为生平憾事。

1960年担任《虎报》槟城记者,并为当地《建国日报》提供法庭新闻。1961年进入《南洋商报》先后担任北马各区记者。1964年从外勤转到内勤,担任霹雳地方版新闻编辑兼副刊编辑。1979年调升吉隆坡总社担任编辑,随后调升高级编辑。1990年代任执行主编、编务经理,直到副总编辑而退休,服务《南洋商报》凡30多年,诚为资深报人。

1999年出任砂拉越《美里日报》总编辑。因大胆主持社会舆论,针砭当时美里一所大型的国民(型)中学校长的不当行为,名噪北砂和文莱。 现居怡保。经常在《东方日报》名家版发表专栏文章,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