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我国华文教育面临危机——在迅速政治变更中的母语教育 (作者:杜乾焕博士)



我国華文教育面临危机
——在迅速政治变更中的母语教育


作者:杜乾焕博士


本文是杜乾焕博士在2009年9月26日新山“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讲座会上发表的讲稿全文——


前言

首先,我要感谢主办单位- 柔佛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和柔佛州人民之友工委会 - 邀请我出席今晚的讲座会并发表谈话。很高兴能回到这里和老朋友见面。今晚讲座的主题“新纪元•董教总•华教运动”, 可以说是相当广泛,并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层面。

今晚谈话的主要内容

我不会全方位阐述这三个层面的课题,也不会平均地加以阐述。我将着重讨论其中一个层面的课题。那就是华教运动及其核心目标、以及华教运动未来应该选择的方向及其斗争模式。当然,在谈及华教运动的未来,无可避免地,我必须讨论关于董教总的角色与方向。众所周知,董总和教总是华教运动中的主干。任何人要讨论我国华教运动都无法不谈及董教总。

无论如何,我必须事先说明,我并不是讨论这个课题的最佳人选。我本身是受英文教育的。我参与华教运动也只是近年来的事,远远比不上在座的前辈,其中有许多已经参与运动多年、为此运动付出过巨大牺牲。因此,我将在这些拥有更多斗争经验的前辈面前演讲。 其实, 他们远比我更了解华教运动的精神及面对的困难。尽管如此,我将尽我所能尝试讨论这个课题。或许,我是从一名受英文教育者的观点出发,來关心多元文化主义能不能持续发展并保持其穏固性。

今晚, 我的演讲内容如下:
首先,我会阐述我所理解的华教运动与董教总的核心目标。接下来,我将讨论目前华教运动与董教总所置身的社会政治背景。我选择这个方式来说明问题,那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运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进行的。董教总的斗争曾经是,也将继续受到我国特定社会政治背景所制约。这个斗争能不能成功,將取决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条件优劣。因此,我们无法把董教总的斗争从宏观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孤立起来看。这短期和中期 (即未来的2年到5年)的社会政治背景,將对董教总以及华教运动的斗争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董教总和华教运动的核心目标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董教总一直站在我国多元文化和多元语文运动的最前线。后来加入战斗队伍的各地校友会以及许多会馆和社团,在董总和教总长期领导下对抗巫统,因为巫统企图把马来语言与文化霸权和主导权强加在非马来人身上。巫统这种企图的具体表现,就是他们的语文和教育政策,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马来语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

董教总的教育政策恰恰相反。自成立以来,董教总一贯主张多元语文政策,完全尊重各民族使用母语母文教学的权利。董教总斗争的基本理念是:维护民族文化特征有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民族自尊和自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采用母语或学童的第一语言教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马来西亚能够实施完整的母语教育,将有助于其子民发挥最大的潜能。如果各民族都能采用母语或第一语文教学,也能避免少数民族被边缘化的问题。

社群热烈支持母语教育

在董教总领导下,华教运动的核心价值或目标,长期获得大部分华社的热烈支持。渐渐地,也獲得其他民族的认同。这可从马来或印度裔教育工作者,政治领袖与文化界人士反对小学英语教授数理的运动得到证明。 无可否认,有些人,特别是那些以英文为第一语文的家长们,会支持英文教数理。对他们來说,英语就等同于他们的母语。有鉴于此,整体而言,以学生的第一语言来教学,可以说是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肯定。

就因为董教总坚定不移的立场获得了广泛支持,而迫使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政府,在某个程度上,为我国华裔子弟提供小学6年华文教育的选择。公众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文立场的支持,迫使政府最终宣布,自2012年起,全面废除英语教数理政策。我认为,政府只是满足了华社要接受母语教育的部分愿望。我们都知道,国家教育制度下的中学都是以国语教学。没有一间政府津贴的中学是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当然,也没有大学以华文教学。

虽然如此,由于华社对母语教育的热爱与执著 (已伸展到对多元文化的热爱与执著),所以,他们慷慨捐献土地与金钱,以支持60间独中的运作。换句话说,政府拒绝支持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做法,并不能成为华社实现完整教育体系的绊脚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数年前,董教总创办新纪元学院时,受到那么热烈的支持。

拥有一间使用华语华文为教学媒介语文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华社的梦想。不必多说,巫统主导的国阵政府是不会支持这项计划的。它连父母让孩子在中学时期以中文学习的机会都不给,更不用谈在大学阶段以母语接受教育了。最近,副首相兼教育部长重申,中央政府不会承认统考文凭。这足以证明以上的说法。尽管华文小学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却常面对学生人数过度拥挤、师资缺乏、在拨款方面遭到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社会政治气候

这一切显示,华教运动与董教总正身处于一个热衷于推行单元文化与语言的政权统治下。人民为了坚持实现多元文化与语言的目标,坚决对以巫统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语文霸权,进行斗争,因而使单元文化政策无法在我国全面实施和贯彻。然而,巫统暂时受挫败,但这并不能阻止巫统坚持其最终目标,即:建立一个以马来语为唯一教学媒介语的国民教育体系。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每一份官方发表的教育政策文件,都不断强调这“最终目标”。换句话说,巫统仍然执著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而排斥多元文化。

近来的政治形势发展令人关注和担忧。众所周知,公共机关如警察、司法、反贪污委员会等的不公正、偏袒、甚至残暴的處理事件的手法,不断在侵蚀着这些机关的公信力与合法性。本来应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共机关,实际上却服务于一小撮特别是来自巫统的政治精英。民众对于公平、公正、无私与有诚信的公共机关的期望落空了。

難怪目前公众对这些公共机关信心大跌。我国容纳政治异己的空间,也不断的在受到限制。这种专制的政权,不择手段滥用公共权力机关以达致私自的目的,并且是那么执著地推行单元文化。在这种情況下,要真正、全面地推行教育改革,实现多种语文教育制度,以满足全民母语教育的需求,那是不可能的。朝令夕改的教育政策造成混乱与不安定,因而导致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下滑,那是可以理解的。

对董教总和华教运动的影响

任何形式的社会运动 (例如: 致力于寻求改革国家教育体系, 使它成为真正的多种语言, 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的華教运动) 必须参与宏观的政治变革运动,才能取得成功。现在是我们面对殘酷现实的时候了。一个具有正确的模式、范畴、和规模的教育改革方案,只能在一个有能力和执著于良好施政的政权下才能实现。换句话说,教育制度的转型,是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的。除非领导華教运动的组织,即董教总,参与各层次的真正改革活动,不然,想达致其核心目标,即:在教育体系中实现多元文化的理念,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说得具体些, 独中统考文凭将不可能受政府承认、以華语作为教學媒介语的大学將不能獲得批准、华小也不可能在国家教育体系中, 得到与国民小学同等的待遇。

为了实现这些期望, 在未来几年里, 董教总必须参与各民族的广大群众一同展开的社会政治运动。它必须扮演重要角色,打造一个新的社会政治环境,致力于爭取各方面的平等,更广泛和更实质的民主,加强族群间的合作,巩固国民团结。它也必须和一切其他进步力量合作,达致政权的轮替。在下届大选中,它必须努力促使更具有竞争性的两线制的出现。对我來说,董教总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推动更宏观的政治改革,才能在我国完成使命,实现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

再过几年,我们将迎来马来西亚第13届大选,同时华教运动也將步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志在扩张和促进人权空间(包括行享有母语教育的权利)的各种进步势力,和热衷于削減全面伸张人权空间的反动势力,将会展开激烈的斗争。这不会是一个顺利和稳定的过渡时期,它将面对重重阻碍、艰难和危险。

但是,随着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以及改革运动支持者的队伍日渐壮大,改革运动所面对的困难和危机必将一一化解。虽然结果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个斗争必将全方位地改变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和未来,也带给华教运动重要的启示。进步力量如果能够在政改运动中取得胜利,华教则还有希望;反之,華教前途将暗淡无光。面临如此严峻的未来,我认为,董教总绝对有必要像以往那样,成为进步力量的一员,积极地跟压制自由和异议的反动势力进行抗争,让母语教育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行这场斗争,董教总应该作好哪些准备?

董教总必须加强自身的组织,为达成这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准备。首先,它必须加强内部联系,领导人和支持者必须更紧密地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以达致广泛的政治民主(这是董教总完成其使命的必要条件),就是促进团结强有力的基础。其次,在实踐纲领和采取行动时,董教总必须更具包容性。在争取广泛的改革基础上,它可以和其他公民社会团体,特别是以马来人和印度人为主的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

结语

总结今晚的讲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专制的政治环境下,华教运动要争取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的政治现实是:统治精英对良好施政沒兴趣,并且已经完全丧失良知。统治集团滥用警察、司法和反贪污委员会(MACC)等权力机关,以谋取私自的利益。华文教育运动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政体下(即:具有广泛且深厚的民主空间、权力机关主持公正、公平及维护人民利益,并拥有良好施政的政体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华教运动和董教总必须首先协助改变目前这种缺乏良好施政的政治环境。它必须尽其所能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共同争取改革宏观的政治环境。它必须和公民社会共同努力,加强人民力量,成为监督政府施政的机关。

一旦实现了上述几点,改进了的宏观政治环境,將有利于华教运动争取真正的,和较为全面的教育改革。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经历了极大牺牲的华教运动,才能完成它长期以來所肩负起的使命。〔全文完〕


作者简介

杜乾焕博士,1944年5月21日在槟城出生。1971年获马来亚大学经济(荣誉)学士,1973年获英国利斯大学文科(经济系)硕士,1982年获马大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马来西亚国民大学(1973-1993),吉隆坡HELP私人学院(1993-1995)担任学术人员,并写了近50部著作。曾为数个国际机构担任咨询顾问,如曼谷的粮食与农业组织、曼谷的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等。

1982年加入马来西亚民政党。1993年受委担任国会上议员。1995年中选槟城州立法议会马樟武莫选区议员,并受委州行政议员。1999年再次中选,并再次受委州行政议员。2004年仍然成功蝉联。 2008年3月8日大选前宣布不参与竞选,脱离选举政治。

1999年获槟城州元首册封为拿督。2007年获林连玉精神奖。最近获得日本基金会颁发2008/2009高级研究员资格。2009年9月众望所归上任林连玉基金会主席。

没有评论: